現存的惟一一張嘎麗婭的照片 田雪緋 攝
綏芬河居民自發(fā)到嘎麗婭雕塑前獻花 田雪緋 攝
“她沒有烈士的名份,卻永遠活在中俄兩國人民的心中。她沒有墳墓和傳記,但普京為她的紀念碑親筆題詞。時隔64年,嘎麗婭又回到了綏芬河,10月8日,這個為了綏芬河的解放而獻出自己17歲生命的中俄混血姑娘,如今化身成“友誼和平天使”的雕塑矗立在綏芬河和平廣場上。中俄人民一起在新落成的嘎麗婭的塑像前獻花,前蘇聯老紅軍說:她永遠昭示著人民對友誼與和平的祈盼和期待。”
俄羅斯一只27人的自駕游隊伍過境來到綏芬河市,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為嘎麗婭紀念雕像獻花, 楊勇 攝
上述文字寫于2009年10月,當時去綏芬河參加嘎麗婭雕像的落成典禮后以中英文雙語新聞分別發(fā)表在中國日報和網站上。時間累加了6年,關于17歲的姑娘嘎麗婭的紀念在這6年中在以不同的方式持續(xù),參加過那莊嚴揭幕儀式之后,對每一條關于她的消息都格外敏感:關于她的電視劇開機了;黑龍江藝術職業(yè)學院排練了《張嘎麗婭》的話??;在小城綏芬河,來自中央、香港及黑龍江各地的媒體近日集中采訪,在五四青年節(jié)這天再一次以大篇幅多角度發(fā)表關于她的文章。這次集中采訪緣起于今年是抗戰(zhàn)勝利70周年,也是嘎麗婭犧牲70周年,這不是一次巧合,是鮮血流到最后的見證。
今年1月在哈爾濱話劇院看了黑龍江藝術職業(yè)學院排演的那個大型話劇,再一次在淚水中重新溫習她怎么樣地學會了三種語言,又是如何在哈爾濱的音樂比賽獲獎,直到在抗戰(zhàn)勝利前三天,為了使犧牲降到最小,最后走進天長山要塞,再也沒有回來……這些劇作和新聞,通過對百姓間口耳相傳,通過將碎片記憶的整理,將這段在綏芬河連歷史檔案都沒有的簡史,生動地還原。在惟一留存的那張照片里,她長得那么美,那么生動,那樣讓人過目難忘,就像在揭幕式上一位在嘎麗婭塑像前哭的俄羅斯老奶奶:17歲,你就像我孫女這么大,可你就已經這么勇敢了。
我們贊嘆她的勇敢,惋惜她的犧牲。俄羅斯總統(tǒng)普京在她的雕像落成時為雕像題詞:我們將銘記過去,展望未來。沒錯,關于未來的和平期盼,這就是青年嘎麗婭灑下年輕的鮮血的意義,是嘎麗婭的塑像屹立在那個廣場上的意義,是70年前17歲嘎麗婭的故事被反復詠嘆的意義。
關于作者:田雪緋,中國日報駐黑龍江記者站站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