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馬寺
走進始建于公元68年的中國第一寺——白馬寺,放眼望去,印度、泰國、緬甸風格的佛殿紛紛在此入駐,令人十分感慨,如今的白馬寺,正逐漸成為促進宗教文化交流、增進國際關(guān)系的一座“橋梁”。
白馬寺是佛教傳入中國后第一座由官府建造的寺院,歷來被尊為中國佛教的“祖庭”和“釋源”,有“中國第一古剎”之稱。
1900多年前的東漢時期,印度高僧攝摩騰、竺法蘭用白馬馱載印度的佛經(jīng)、佛像來到當時的國都洛陽,漢明帝專門為他們修建了中國第一座官辦寺院——白馬寺。
泰國風格佛殿
白馬寺泰國風格佛殿始建于20世紀90年代初。1992年,時任泰國內(nèi)務(wù)部部長瓦塔納·阿薩瓦先生到白馬寺參觀朝拜后,為增進中泰兩國佛教界的友誼,向白馬寺贈送一尊高7.2米、重8噸的銅制貼金佛像,并修建了具有泰國建筑風格的佛殿,1995年工程竣工。
2009年,泰國代理僧王、曼谷金山寺方丈頌德帕普塔贊大長老及瓦塔納·阿薩瓦先生參訪白馬寺后,為進一步豐富和彰顯泰國佛教文化元素及建筑風格,擬對佛殿進行翻修,并進行擴建。2010年5月,泰國風格佛殿擴建工程正式實施。
經(jīng)過4年多的改建擴建,泰國風格佛殿苑成為白馬寺國際佛殿區(qū)占地面積最大的一個佛殿苑,并正式對外開放。
據(jù)介紹,泰國風格佛殿由瓦塔納善信贊助修建,希望以此促進中泰兩國佛教徒的交流,增進兩國人民的友誼。白馬寺泰國風格佛殿包含大殿、僧舍、藏經(jīng)閣等建筑,金碧輝煌、氣勢宏偉,彰顯泰國特色。
印度風格佛殿
印度殿中惟妙惟肖的雕刻工藝
在白馬寺修建印度風格佛殿的動議,發(fā)起于2004年,是新時期印中文化交流的新篇章。整座庭院完全是按照印度風格設(shè)計,也是由印度工匠來洛陽完成的。門廊兩邊的石刻是栩栩如生,大殿內(nèi)的坐像是釋迦牟尼佛,雙手結(jié)說法印。
“這些佛殿讓我們切身感受到異國佛教的建筑風格,激發(fā)了人們進一步了解其他國家佛教文化的興趣,”一位到白馬寺印度風格佛殿參觀的游客說道。
到白馬寺之前,她未曾想過,眼前會出現(xiàn)有如此異域風情的佛殿。
緬甸風格佛殿
有著緬甸文化風格的藝術(shù)設(shè)計
2014年6月30日,正在訪華的緬甸聯(lián)邦共和國總統(tǒng)登盛專程參訪緬甸風格佛殿落成典禮暨安奉開光法會,繼印度、泰國佛殿入駐后,緬甸風格佛殿在白馬寺落成。
白馬寺方丈印樂表示,通過佛殿建設(shè),特別是與所在國的佛教交流,會進一步加強與來自世界各國,特別是東南亞國家的佛教交流,他們要更好地通過中國第一寺——白馬寺,邀請國內(nèi)外佛教學者來寺里進行交流。
據(jù)介紹,隨著異國佛教風格的佛殿的建立及擴建、加之國際佛學研究院的實施,白馬寺的規(guī)劃面積將增至86.7公頃。未來,這座中國第一寺——白馬寺,有望成為促進國內(nèi)外佛教文化交流的最大的寺院,一部有關(guān)“世界佛教文化的交流史”正在書寫。
關(guān)于作者:史寶銀,中國日報駐河南記者站站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