燴面(資料圖)
說起河南燴面,不由讓我想起十幾年前剛從南方老家來到中原大地第一次吃燴面時的情景。當時的我印象中只有米飯、粥、點心等飯食概念,當朋友邀請我去吃河南燴面時,我愣是問了好幾遍,也沒有聽明白,無奈的朋友拿筆在紙上寫下"燴面"二字,我仍是懵懵懂懂,不知所云。
直到在朋友的帶領下來到鄭州街頭的一家燴面館,看著服務員將一大碗帶湯的寬面條端到面前,方才明白這就是燴面。細瞅眼前的燴面,一個像湯盆一樣的大碗(比起我在南方老家見到的碗大了不是一點),盛滿了濃湯和寬面條,寬面條上面放著羊肉,間雜可見其中放有粉條、豆腐絲等。隨著燴面端上來的還有一碟香菜和糖蒜,由客人自主選擇放與不放。面對著這么一大碗燴面,當時的我心里說不出的"打鼓",我能吃得完嗎?甫一開吃,清香、可口的味道立馬讓我忘記了剛開始的擔憂,一碗面一會兒即被我吃得干干凈凈,連湯也不剩一口。
制作好的燴面面片(資料圖)
飯后,余味無窮的我與朋友興高采烈的聊起了燴面。從朋友口中,我了解到,這看似普通的面條,竟有著4000多年的歷史,更是"中國十大面條"之一。其與北京的炸醬面、山西的刀削面、湖北的熱干面、四川的擔擔面,同稱為中國五大面食,享有盛譽。
關于燴面同樣流傳著眾多膾炙人口的故事。相傳唐太宗李世民在登基前的一個隆冬雪天,患寒病落難于一回民農院?;孛衲缸有牡厣屏?,將家養(yǎng)的角似鹿非鹿、頭似馬非馬、身似羊非羊、蹄似牛非牛的四不像(亦稱麋鹿)屠宰燉湯,又和面想做面條為李世民解餓。但追敵逼迫,情形緊急,老婦人草草將面團拉扯后直接下入湯鍋,煮熟后端給李世民。李世民吃得滿身冒汗、暖流涌身,不覺精神大振,寒疾痊愈。于是策馬謝別。
燴面(資料圖)
李世民繼位后,整日山珍海味倒覺不出什么滋味,就想起吃過的回民母子做的面,想到他們的救命之恩,便派人尋訪回民母子,以厚加賞賜。還真是不負有心人,終于找到了那母子。太宗又命御廚向老人拜師學藝。從此,唐宮庭御膳譜上就多了這救命之面--麒麟面。后來,因為四不像極其稀少,覓獵困難,武則天為此殺幾貢使仍無濟于事,只得取山羊代替四不像,麒麟面也改稱山羊燴面。但是經御廚、御醫(yī)鑒定其口感滋味和醫(yī)用價值都不亞于麒麟面,于是羊肉燴面便成為宮庭名膳,長盛不衰。
清代八國聯軍打進北京城,慈禧太后逃到山西避難,仍牢記燴面補身祛寒,多次差總管李蓮英詔貢山羊做燴面食用,及時解除了寒疾病險。直到清末滿漢全席宗師御廚龐恩福因不甘宮庭御膳房苛律束縛,逃出皇宮隱居黃河河南段后,正宗的原陽燴面才傳藝民間。
制作燴面(資料圖)
在河南工作的這段時間,我對河南燴面的了解也越來越多。河南燴面的做法是,用優(yōu)質高筋白面粉,兌以適量鹽堿用溫開水和成比餃子面還軟的面團,反復揉搓,使其筋韌,放置一段時間,再搟成四指寬,二十公分長的面片,外邊抹上植物油,一片片碼好,用塑料紙覆上備用。湯用上等嫩羊肉、羊骨(劈開,露出中間的骨髓)一起煮五個小時以上,先用大火猛滾再用小火煲,其中下七八味中藥,骨頭油都熬出來了,煲出來的湯白白亮亮,猶如牛乳一樣,所以又有人叫白湯。輔料以海帶絲、豆腐絲、粉條、香菜、鵪鶉蛋、海參、魷魚等,上桌時再外帶香菜、辣椒油、糖蒜等為主。待做面時,則是將準備好的面片悠忽間拉成長長的薄條,下到熬好的湯里,面煮熟后,放上幾大塊羊肉和其他輔料,燴面即成。
燴面按照做法可分為:湯面和撈面兩種;按配料不同可分為:羊肉燴面,牛肉燴面,三鮮燴面,五鮮燴面等等。燴面具有很高的營養(yǎng)價值,長期食用有益氣補虛、健睥厚腸、補腎壯陽、除熱止渴、抵御風寒等功效。
"不到長城非好漢,不吃河南燴面是遺憾!"在河南工作的時間越長,河南燴面吃得越多,這句話的感觸也是越來越深?。?
關于作者:史寶銀 中國日報河南記者站站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