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中國日報》創(chuàng)刊,時任常務副總編馮錫良同志展示著名藝術家李可染題寫的報頭。
時間,是生命永恒的伴侶。它歸化滄海桑田,揮舞河流雕刻山川;它模糊存在與虛無,把守生與死的邊界;它融化冷漠和溫存,讓多少人在逝者如斯的慨嘆中默默尋找著回家的路。
我們總喜歡把自己的生日當作時間的參照,對一切與自己同齡的事物有天生的親近和好奇。它們仿佛是我們最忠誠的伙伴,永遠是可以安心找回自己的路標。
畫,都是自畫像,字,都是自白書。創(chuàng)作和書寫是連接內心與世界的橋梁。為一份與自己同齡的報紙日夜寫稿和思考,很多時候,我更愿意把這個過程中流淌在鍵盤和紙面上的文字當作對她的言說。
如果有人能在我們的竊竊私語中讀到更宏大的敘事,我就沒有辜負她的期望。雖然同齡,她的閱歷遠比我豐富。很多哺育她長大的人都傾注了畢生的精力。與她的交往,是與很多人的對話。
很多人青春不再,很多人已離開這個世界,但他們每一次按下的快門、每一道劃過紙面的筆跡、每一個采訪道路上的腳印無不在影響她今天的舉止和腔調。
她是時代日歷,是國家日記,為每一個與她同行的年輕人提供廣闊的舞臺,見證時代巨變,記錄國家成長。
我給她講述過一個廣西十萬大山中貧困孤兒女孩艱難求學故事,她又把這個故事講給了百萬讀者。今天,這個姑娘已經在愛心讀者的資助下完成幼師學業(yè),成為家鄉(xiāng)一名山村教師,幫助更多像她一樣的孩子走出大山。
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和她相處,絕不是“躲進小樓成一統(tǒng)”,而是要行萬里路。走得多了,走得遠了,我們就會感到祖國的懷抱之中四海為家。惟其如此,才能對這片土地和世代生活在這里的人民有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認識,給她講出最鮮活的故事,讓讀者通過她感知真實的中國。
其實,她講出的故事還有很多。她是一扇世界了解中國的窗口。但她絕不滿足于僅僅聚焦中國的歷史悠久的風土人情和旖旎絢爛的大好河山,更要講述當下和未來的問題、風險、挑戰(zhàn)和機遇。
當你把她在三十五年內講的故事拼接在一起時,就會真切地體會到一個國家自我完善和自我校正的陣痛,清晰地看到一個民族復興的軌跡,以及這一切所昭示的一個光明的未來。
三十五年內,中國讓數億人擺脫貧困,普及了基本的醫(yī)療、教育和養(yǎng)老服務,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并積極介入全球治理,深度融入全球化。有了國家的強盛和進步,才有了她的蓬勃發(fā)展。
這份誕生于80年代初的報紙,繼承了改革開放的開拓和學習精神,她絕不滿足于講述中國,更要點評世界,為一個復興的大國爭取與其國際地位和綜合國力匹配的話語權。她勇于學習和掌握新的媒介傳播手段,探索行之有效的管理和運作模式,讓更多的人傾聽中國故事,熟悉中國方案,了解中國觀點。
法國哲學家讓·保羅·薩特說:“報紙和太陽一樣,它們共同的使命就是給人帶來光明?!焙芏鄷r候,她更像一個戰(zhàn)士,在國際輿論戰(zhàn)中,守土有責,堅定捍衛(wèi)中國立場,維護國家利益。
我們可能沒去過南海,但我們的文字卻可以觸及每一個南海問題相關方的神經。她讓我們始終堅信文字和思想的力量。能讀到這份報紙的地方,都是我們與黑暗戰(zhàn)斗的疆域。
再過三十五年,希望我還有資格在午后的陽光中,給孫兒們講述我曾去過的地方,曾經采訪的人,曾經并肩戰(zhàn)斗的她。我會變成一個老人,但她還會如青年般勇毅篤行,正如她“六一節(jié)”的生日昭示的一樣。
生日快樂,中國日報。
關于作者:李洋,中國日報四川記者站站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