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乃神圣實體,是一切文明得以寄寓之所,而非近代西方啟蒙獨斷主義誤導下的所謂“民族學、文化人類學、民俗學”所能范圍。民國七賢之一、著名哲學家和翻譯家辜鴻銘,在《中國人的精神》言“永恒不朽的國家觀念”、“永葆青春的民族魂”乃近之也。無獨特歷史文化傳統(tǒng)之人群嘯聚,不可謂之民族。
民族之寄托有三:信仰、語文、血緣,統(tǒng)謂之文明。
于斯三者去一,則文明不整全,該民族必蕩然無存。
猶太人三者俱全,雖疊經(jīng)苦難,必復國而強盛一方。
民國初年,魯迅等人主張廢除漢字,吾民族險滅矣!
中國人的精神信仰為儒家文化,中國語文為古文(白話乃世俗變態(tài)耳),中國血緣,則廣納各種族而綿延不絕也。
以此弘綱、偉義,乃能領(lǐng)悟并欣賞最美的電影之一,羅馬尼亞電影杰作《奇普里安·波隆貝斯庫》。該片于1973年拍攝,在羅馬尼亞首都布加勒斯特首映,表達了民族獨立的偉大意志與愛國主義的偉大精神。
1978年5月,中國舉辦羅馬尼亞電影周,譯制片在中國上映,給剛剛擺脫文革浩劫的中國人,留下了極其美好的印象。
1,奇普里安:“父親,我要為達吉亞人演奏!”
電影以壯美而細膩的史詩風格,講述了羅馬尼亞著名音樂家奇普里安·波隆貝斯庫的一生。
奇普里安·波隆貝斯庫(Ciprian Porumbescu,1853-1883),是羅馬尼亞杰出的作曲家、小提琴家。他自幼學習小提琴、鋼琴等樂器,對民間音樂有深入的研究。1879年曾赴古典音樂之都維也納學習音樂,師從布魯克納?;貒?,任中學音樂教員,1883年在貧病中去世,年僅三十歲。
奇普里安出生于廣受尊敬的東正教牧師伊拉克利埃神父之家,屬于羅馬尼亞上層,富于人文教養(yǎng)和愛國情操,在父親、親友的影響下,他樹立了“為達吉亞人(羅馬尼亞人)演奏、作曲、歌唱”的偉大志向,面對奧匈帝國的侵略刺刀,他深情忘我地演奏羅馬尼亞民族風格的樂曲,表達無聲的抗議,影片這一場景,與《瓦爾特保衛(wèi)薩拉熱窩》的反抗侵略暴政,同樣感人至深。
作為愛國主義者,他積極參加爭取從奧匈帝國殖民統(tǒng)治下贏得解放的羅馬尼亞民族獨立運動,為此組織大學學生會,擔任主席,因抗議奧匈帝國占領(lǐng),遭到逮捕,他在法庭上大義凜然、慷慨陳詞:“告訴你們,誰想滅亡我們羅馬尼亞民族,永遠不可能!”贏得旁聽席的熱烈歡呼!聽眾高歌他作曲的愛國歌曲《聯(lián)合寫在我們的旗幟上》和《三色旗》(后者成為羅馬尼亞國歌),轟動整個羅馬尼亞。
獄中,他身心遭受巨創(chuàng),一度吐血,成為他后來早逝的原因。圣誕夜的風雪中,他的崇拜者齊聚監(jiān)牢外,為他演奏小提琴;他在囚牢中演奏新譜的代表作《敘事曲》,音樂哀婉激越,監(jiān)牢內(nèi)外合奏,融為一體,連同牢房的一個小偷都被樂曲感動得熱淚盈眶,這一感人場景的編導演,極大地提升了電影的史詩厚度和詩意的感人力量。
2,對祖國風光與民族文化的熱愛,使電影迸發(fā)詩意之美
影片除情節(jié)、音樂之美外,羅馬尼亞祖國的自然風光、歷史古跡之美、民族歌舞等民族文化之美,與影片人物的思想、品格、容貌、衣著、談吐之美,交匯生發(fā),使影片美不勝收。
擔任影片男主人公的長影譯制片廠的著名配音演員徐雁,以溫柔而不失陽剛氣的聲音,成功塑造了年輕作曲家的英俊形象。徐雁回憶道:“這個片子真太好了,寬銀幕,有風景如畫的田園風光,有非常動人的音樂、小提琴曲,有漂亮的男女演員,場面宏大,有華麗舞會,有貴族生活,有談情說愛,非常精彩,非常吸引人,……看原片的時候,就被深深吸引住了,當我們譯制完了放映以后,大受歡迎。文革后,我們第一次看《奇普里安·波羅貝斯庫》,確實是眼前一亮,覺得眼前豁然開朗?!?
擔任女主角配音的,是長影譯制片廠著名配音演員向雋殊,她把女主角貝爾塔的羞澀、甜美、溫柔,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許多觀眾和聽眾贊譽她的聲音“如天使一般美妙”。
一篇回憶文章,對影片的宏大主題——愛國主義不甚了了,卻津津樂道于男女主角的漂亮衣服:比如女主人公貝爾塔的各種華麗的裙子:“以今天的眼光來看,這些衣服可能都沒什么稀奇,但是要知道,中國觀眾看到這些衣服的年份是1978年。那時,中國人的服裝普遍是藍色、灰色、黑色,樣式也非常保守,這些裝扮在他們的生活里是不多見的。如果倒回十年,它們會被當成資、封、修的產(chǎn)物,被文革的“革命小將們”放火燒掉?,F(xiàn)在僅僅過去了十年,就能夠在電影院公開看到了!”
這部影片的服飾之美,也堪稱改革的先聲,解凍的春潮!
3,純真愛情及其悲哀失落之美,是影片的點睛之筆
影片的音樂之美,除了主題音樂《敘事曲》的深情委婉、《三色旗》等歌曲的激昂高亢,最讓人難忘的,莫過于愛情主題曲之一的《新月》,這本是男主人公寫給女主人公表達愛意的夜歌,它在影片中間,曾由女主人公貝爾塔唱出來,作為兩人的定情之曲,更被作曲家譜入代表作之一、第一部以羅馬尼亞文演唱的民族歌劇《新月》中,受到觀眾的熱烈歡迎。
影片給文革十年不許戀愛的中國觀眾,以愛與性的初級啟蒙,這是影片最引人的地方,男女主人公之間纏綿熱烈的愛情,尤其是兩人擁抱、深吻、舞蹈,都引起觀眾喝彩、歡呼。
曾記得,影片表現(xiàn)兩人在開滿鮮花的草坪上,熱烈擁吻,男主人公奇普里安·波隆貝斯庫,情不自禁將身體壓在女友身上,兩人交纏著滾入花叢,正在觀影的一個男青年從觀眾席里大聲喝彩:“走起!趕緊辦那事兒——”全場一片歡呼雀躍!
文革給人們造成的性壓抑和性饑渴,竟達如此程度!
奇普里安·波隆貝斯庫,與女友貝爾塔。在無邊的晚霞、廣闊清澄的夜空、皎潔的新月清輝下,許下了愛的誓言——
奇普里安吟誦道:“晚霞滿山,號角含著哀怨?!?
貝爾塔呼應(yīng)著:“羊群踏上山巒,星星閃爍天邊?!?
奇普里安說:“貝爾塔,我真恨那座山?!?
貝爾塔:“因為把我們分開了?放心吧!什么也不能把我們兩個人分開,永遠不能。”
奇普里安點頭:“無論高山,”
貝爾塔:“還是大海,”
奇普里安:“無論太陽,”
貝爾塔:“還是無邊的大地!”
貝爾塔信誓旦旦:“什么也不能?!?
這段如詩似畫的“愛之誓言”,在二人訣別之時,再度以閃回鏡頭出現(xiàn),令人扼腕唏噓、感傷垂淚——
貝爾塔的父親,一個英國圣公會牧師,竟然以兩人宗教信仰不同,殘酷地拒絕了作曲家的求婚:作曲家信奉東正教,貝爾塔信奉英國的圣公會教,二人竟因此不能結(jié)婚!
其父還殘忍地讓貝爾塔永別羅馬尼亞、移居英國,兩人從此成為陌路之人,貝爾塔只在作曲家葬禮時獻上永別的鮮花!
我每看到電影這一段,憤恨得牙根發(fā)癢——既然都是基督教,為什么卻僅僅因教派不同,就活活拆散一對有情人,天底下竟有如此不公不義之觀念與行為!
天才的作曲家,年僅30歲,就因此傷心而死!
真是不可教化、不可理喻的蠻夷思維也!
4,愛情的自由,與民族的獨立,是電影飛入靈魂的雙翼
資料顯示,當時拍攝這些接吻擁抱鏡頭,對于本片的編劇、導演Gheorghe Vitanidis來說,是頂著巨大的電影審查壓力的。英俊的男主演弗拉德·勒德斯庫(奇普里安的扮演者)回憶說:“拍我和貝爾塔在森林里奔跑,要表現(xiàn)兩個年輕人相親相愛。那在當時,我們羅馬尼亞,也是實行禁欲主義的,不允許你過分暴露男女之情。而我們兩人表演的時候,情不自禁地接吻了,這個動作被導演看到了,他說,你們以后不要再這樣接吻,這會給我?guī)黼y題,以后在審查時,也會出現(xiàn)問題?!?
這部影片在提交劇本的階段,竟被審查了八年之久。
拖延如此之久,主要由于當時險惡的國際政治環(huán)境:
影片講述了羅馬尼亞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故事,而當時的羅馬尼亞,屬于蘇聯(lián)東歐社會主義陣營,受蘇聯(lián)的霸道控制,電影表現(xiàn)“民族獨立”的主題,對這個國家來說,是非常危險的。奇妙的是,劇本最終通過審核,居然也和中國有關(guān)系。1971年,齊奧塞斯庫總統(tǒng)訪華,爭取到了來自中國的有力支持?;氐搅_馬尼亞以后,這部劇本終于被審查通過了。齊奧塞斯庫總統(tǒng),要通過作曲家奇普里安反抗奧匈帝國侵略者的愛國故事,向世界表明:羅馬尼亞要獨立,要擺脫蘇聯(lián)的控制?!镀嫫绽锇病げ∝愃箮臁匪獋鬟_的,是一個國家即將發(fā)生轉(zhuǎn)向、做出重大轉(zhuǎn)變的民族覺醒與謀求獨立的偉大決心。
更巧合的是,《奇普里安·波隆貝斯庫》在中國上映的1978年,也是中國開始發(fā)生改變的一年。在這一年,中國舉行了十一屆三中全會,掙脫了文革浩劫,進入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shè)的偉大時期。當時已有一些敏感的人,從銀幕上“尺度變大”的愛情畫面和臺詞中,感到了偉大改變的開始。這部精美的史詩電影,竟然成了中國偉大改革時代的“預(yù)告片”。
什么時候,中國也能拍出如此之美的電影呢?
歡迎關(guān)注毛峰微信公眾號“清風廬”:houseofwi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