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約奧運會頒獎儀式上的石智勇 (圖片來自網絡)
石智勇在里約奧運會拿下男子69公斤級冠軍時,廣西桂林西郊的一個小鎮(zhèn)徹底沸騰了,這里是他的家鄉(xiāng)桂林臨桂區(qū)五通鎮(zhèn)--中國著名的舉重之鄉(xiāng)。 從上世紀60年代起,這個人口僅6萬的小鎮(zhèn),憑借50多枚金牌,2名奧運會冠軍的傲人成績遐邇聞名,聲名遠揚。
在當地人看來,五通的舉重人才輩出絕非偶然。歷史上該鎮(zhèn)曾是原義寧縣府所在地,早在2000多年前的漢代就歸始安郡管轄,是桂林四大古鎮(zhèn)之一。這里民風淳樸,群眾酷愛體育文藝,常有鄉(xiāng)民用自制的石擔、石鎖鍛煉身體,民間盛行“大力士”的傳說。清代時,就有個叫張飛的鄉(xiāng)民力大無比,腳踏鐵鞋,來去自如。
“大力士”出沒在一定程度上為舉重人才的出現埋下伏筆,若進一步探究這種力量崇拜的緣起,當地文化站站長李志健則認為這與鎮(zhèn)上舞獅的傳統(tǒng)分不開。
按照當地習俗,逢年過節(jié)村村都會有舞獅表演,當時舞獅的重頭戲在“武”而不在“舞”。即人們更重視的是舞獅后那段武術表演,通常是刀槍棍棒輪番上場,精彩非凡。哪家的功夫好單聽觀眾掌聲即可判斷出來。
“如果想練好武功,就必須得重視力氣”,李志健回憶說,“我記得我的小學體育老師就常用鐵錘甩來甩去的敲擊后背,用來強身健體。”
較之優(yōu)良的文體傳統(tǒng),五通鎮(zhèn)早早起步的舉重教育更引人注目。位于鎮(zhèn)政府不遠處的五通中心小學被視為冠軍的搖籃, 也曾是石智勇就讀的學校。
唐運桂指導小學生練習舉重
唐運桂在五通中心小學執(zhí)教30余年,培養(yǎng)了包括亞特蘭大奧運會冠軍唐靈生在內的一大批優(yōu)秀運動員。這位鎮(zhèn)上無人不曉的長者總不忘記調侃自己盡管是冠軍的老師,卻從未真正的上過賽場;雖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卻是個地地道道的農民。
50多年前,唐運桂就讀于這所小學時,體育老師覺得他力氣比較大、身體素質很好,建議他練杠鈴,從此他便舉起了一生也放不下的舉重事業(yè)。
1958年在家門口舉行的廣西壯族自治區(qū)舉重錦標賽點燃了家鄉(xiāng)人民練習舉重的熱情,這場時代的盛會令他畢生難忘。
幾乎與此同時,小鎮(zhèn)上第一代舉重明星應運而生。60年代,肖明祥憑借一副石擔一路闖進國家隊,5破1平世界紀錄,受到周恩來總理接見,在當地引起轟動。這時中國的舉重事業(yè)正因為1956年陳鏡開創(chuàng)造中國第一個世界紀錄而進入一個新的時代。
一時間舉重如火如荼,加上明星傳奇故事的激勵,讓唐運桂對這項新興運動充滿期待,暗暗生出一個冠軍夢。
然而,伴隨著文革的爆發(fā),舉重被當做是“摧殘運動員身體的殘忍運動”取締,初中畢業(yè)的唐運只得重新做起了農民。
“那時候我十幾歲,正是練習舉重的黃金時期,當時就覺得和舉重的緣分已經盡了”。
命運出現轉折是在1980年,這所小學被授予自治區(qū)傳統(tǒng)項目學校稱號,上級決定成立五通小學舉重隊。由于唐運桂多年來一直堅持鍛煉,學校就聘請他當體育老師兼舉重教練。
這支臨時舉重隊當時有40來個孩,白天學文化,起早貪黑訓練,奧運會冠軍唐靈生,世錦賽冠軍肖建剛都在其中。
“最初的時候沒有場地,只能在露天練習,而且器材短缺,只有一副鐵的杠鈴。過了一段時間我自己都想過放棄,但是我的冠軍夢畢竟還沒有實現,所以要堅持?!?
1996年參加第26屆亞特蘭大奧運會的唐靈生獲得59公斤級舉重金牌,舉起了于他體重3倍的杠鈴。他這一過人之舉,竟讓裁判驚訝得忘記了給成功信號,于是有人說他在打破了總成績世界紀錄的同時,還創(chuàng)造了一個不是紀錄的紀錄:將破紀錄的杠鈴在空中托舉了整整12秒。從此,唐靈生被稱為中國的超級“起重機”。
唐靈生的這枚金牌意義非凡,標志著中國舉重運動的又一次崛起。
1997年肖建剛在第68屆世界男子舉重錦標賽中憑借64公斤級挺舉及總成績摘取兩項世界冠軍。
“從那時候起我就一直跟學生講,只要自己努力、踏實,從平凡的小地方也可以走出世界冠軍”唐運桂說,正是這種信念深刻影響了這座小鎮(zhèn),成就了幾代人的光榮和夢想。
“我熱愛舉重,它就是我生命的一部分,除非離開人世否則我一刻也不會停止”,盡管65歲的他已經退休,卻依然住在學校里,大部分時間下地種田,給隊里的孩子們做飯,輔導訓練,因為他最大的心愿仍是要尋找好苗子,成就冠軍。
然而他對舉重隊的現狀充滿了憂慮,“現在硬件設施都跟上了,學校在2010年建了專門的舉重綜合樓能滿足100個學生的住宿和訓練要求,可是卻沒有人了”。看著隊里僅有的十來個學生,老人忍不住深深的嘆息。
“以前的學生練習舉重,一方面是家里窮,孩子也多,送到隊里來少一口人吃飯,少操一個人的心。自從八十年代國家實行計劃生育以來,孩子少了,肯讓練舉重的就更少了,現在舉重事業(yè)后備人才不足的問題很突出”老教練無奈地說,“如果肖明祥的破紀錄象征了五通舉重事業(yè)的崛起,唐靈生奪冠就是高峰,而眼下這階段可以算是低谷時期”
與父輩的消極不同,繼承他衣缽的小兒子唐華周則對舉重隊有很多的設想。從廣西師范大學體育專業(yè)畢業(yè)后他便接替父親做起了主教練,他認為現在多半家長送孩子學舉重的目的是強身健體,練習舉重的最佳時期也是在14歲以上,眼下隊里的孩子從9歲到17歲的都有,所謂的訓練應該是循序漸進的體能訓練,不能一味的追求更重更快更強。
“父親的時代人們太需要冠軍來振奮國民的精神,樹立民族自信心了”,唐華周說,“眼下我更多的是考慮這些孩子將來的出路,畢竟成為冠軍和專業(yè)運動員的幾率很低,所以首先要重視文化課的學習,通過練習舉重培養(yǎng)意志力和好習慣,促進文化課的學習,這樣將來才能多一些選擇?!?
這位接受過現代體育教育的教練對未來充滿了信心?!拔业膶W生未必要做冠軍,只要對社會有用就好,畢竟有冠軍的體質容易,有冠軍的精神卻是太難了?!?
如今無論是英雄輩出的光榮時代還是石智勇新近的奪冠都在離人們遠去,小鎮(zhèn)上平凡的日子還是一如既往的生機勃勃,鎮(zhèn)上正準備投資2000萬建設一個舉重主題的健身公園,相信冠軍之鄉(xiāng)這筆寶貴的精神財富會繼續(xù)造福鄉(xiāng)民,以冠軍之精神,養(yǎng)強健之體魄。
關于作者:張莉,中國日報廣西記者站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