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在河南洛陽,跳廣場舞的“五零后”和打籃球的“九零后”因為爭籃球場打起來了。
“九零后”是網(wǎng)絡(luò)的原住民。這還了得,什么“老人變壞”,還是“壞人變老”,一股腦拋出來。好在“五零后”深度觸網(wǎng)的不多,對他們的缺席審判,眼不見心不煩。同樣,在“五零后”把持的街角社會,對“九零后”的批判也從未停歇。
同一年齡,就是同一戰(zhàn)壕。代溝,其實是萬丈深淵。但也因此造就了人類社會和歷史的絢爛風景。老年、青年,都是行為藝術(shù),也是共生的意識形態(tài)。
兩代人互相看著不順眼,從來都是如此。老人覺得自己還年輕,很多人到生命最后一刻也不服老。年輕人覺得自己已經(jīng)足夠老,很多自我意識覺醒的嬰兒早早就開始有宣示獨立自主的反抗精神。
動物世界里好說,決斗!但人類社會中,披上各種外衣,扮演各種角色,遵從各種約束,兩代人還得把戲演下去。相處得好的,是演技。處不來的,是誠實。
我不贊成對“廣場舞”做過多社會學意義上的解構(gòu),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娛樂,哪那么多說法?年輕人天天抽大煙似得捏手機,難道就更合理嗎?
換個角度看,紅遍南北的廣場舞可算中國成功建設(shè)的全世界最大的公共基礎(chǔ)社保體系的佐證。同樣年紀的日本人可能還在端盤子。
廣場舞集合了健身、怡情、社交和宣泄多重功能。舞蹈是腳步的詩歌。世界上以跳舞場所命名的舞蹈不多,有如此宏大氣勢名字的舞蹈更少。人多了才有氣勢,才有感覺。整齊劃一的、多余的荷爾蒙不也是國力要素嗎?
說白了,兩撥人能打起來,主要還是地方太小。生產(chǎn)力落后,無法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zhì)文化生活需要。
城鎮(zhèn)化如火如荼。在人口激增的城市,公共基礎(chǔ)設(shè)施和公共服務(wù)的供給,沒有跟上居民需求的增長。居民眾多的大社區(qū),這種公共用地的供需沖突尤為突出。身體都還不錯,火壯氣粗,能動手的動什么口???
要避免類似的沖突,就要盡量推進“供給側(cè)改革”,同時加速公共領(lǐng)域的“法治化”進程。也就說,要讓雙方都意識到,場地問題在尚未解決前,雙方應(yīng)該堅持以對話協(xié)商的方式解決爭議,尊重彼此關(guān)切,相向而行,盡快達雙方都認可的公共場地使用規(guī)則和行為準則。
同時公共場地和設(shè)施管理者應(yīng)當守住公共利益的底線,保證尚未參戰(zhàn)的“七零后”、“六零后”、“八零后”、“零零后”對公共產(chǎn)品和服務(wù)同等的使用權(quán)。
這里有一個大膽的預測,隨著時間的推移,廣場舞一代將逐漸淡出廣場,“七零后”作為改革開放中成長起來的黃金一代,將有更加多樣化的休閑娛樂方式。比如跑步、登山、騎車、球類項目等。未來的廣場上的人群活動會更加碎片化和小眾化。類似今天這樣的兩代人的“群毆”將逐漸遠離廣場。
中國正在快速跨入老齡化社會的門檻,代際沖突也是最突出的時候。當“八零后”也到了不服老的年紀。當深度老齡化社會來臨時,廣場舞跳不動了,籃球也沒空打了,因為那時的撫養(yǎng)比決定了,能夠大規(guī)模閑下來打籃球的年輕人不會很多。
廣場又將歸于沉寂,曬太陽補鈣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