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前,十八大召開時,我剛入中國日報評論部不久,部門領導不經意間對我們幾個新人說到,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將深刻影響我們的人生,就像改革開放影響他們那一代一樣。
事實證明,她的判斷是準確的。十九大,不僅與我們每個人休戚相關,更為國家發(fā)展指明了方向。
人若是看透了自己,便不會小看別人。一個國家也是一樣,中國就是這樣一個在近百年的苦難、犧牲和屈辱中看透自己的國家。有些時候,這種透徹甚至有些過頭,自省到了自卑的地步。
畢竟,西方堅船利炮強大的破壞力,與冷兵器的忠勇仁義所能構成的有限殺傷力,同構了一場場不對稱的戰(zhàn)爭,給民族留下的記憶與傷疤一樣難以愈合。條約都是“平等”的,是那個時代弱肉強食的寫照。某種程度上,從19世紀后半葉到20世紀初的近一百年時間內,中國人是被打怕了。
我們從事國際傳播工作,有更加深刻的體會。相當一部分國人在與外國人接觸時,尤其是與來自發(fā)達國家的人打交道,往往會表現(xiàn)出過分的恭敬和關切,因此才有了這樣一種褒義的表達“不卑不亢”,也就是說“與老外辦事時能把握好分寸”的人并不多。
我們的工作是要向海外受眾講中國的故事。只有當我們在內心深處真正校正好自己位置的時候,作為一個言說者,才能拿捏好語言選擇和表達技巧的分寸。同樣是講故事,給孩子講,給大人講,給老人講,表達是絕然不同的。只有當你自信,你的故事才講得自如,和受眾才是道義上平等的位置;但自信不是自大,做國際傳播不是自娛自樂,要始終確保自己的信息產品經得住專業(yè)和時間的檢驗。
我們每個人都有多重角色。你也許剛從人民大會堂出來,見證了歷史時刻,轉臉就得掃碼騎車,或者擠上一號線地鐵。一轉身,一個大國的信使,就成了一個父親、一個丈夫,抑或一個媽媽,一個妻子,消失在人群中,和我們的讀者融為一體。
我們記錄這個偉大的時代,我們也受益于這個時代。其實,真正的寫作從來就不是為了影響世界,而只是為了安頓自己。若干年后,當我們也到了退休的年紀,把這一生的作品連接起來,就是這個國家的日記,也是我們自己心路歷程的寫照。
這一生的作品連接起來,就會讓人真切地體會到一個國家自我完善和自我校正的陣痛,清晰地看到一個民族復興的軌跡,以及這一切所昭示的一個光明的未來。
我們可能沒去過南海,但我們的文字卻可以觸及每一個南海問題相關方的神經。這份職業(yè)讓我們始終堅信文字和思想的力量。能讀到這份報紙的地方,都是我們與黑暗戰(zhàn)斗的疆域。
在這個時代,從事國際傳播工作,可以把自己的命運與國家的命運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在這種親密的關系中,看齊也好,學習也好,都應當成為內化在血液中的職業(yè)修養(yǎng)和本能反應。能看到詞語表面的花朵,也能洞徹花朵背后的芒刺,避免掉進語言和邏輯的陷阱。
中國人辦國家英文日報,這種警覺意識就是我們的核心競爭力,說白了就是我們的飯碗。英語是工具,傳播是藝術,文化是資源、政治是統(tǒng)領,而我們內化于心的國傳意識則是讓這些要素發(fā)生化學反應的催化劑。年輕記者也許體會弱一點,那是因為有前輩給我們兜底。沒有什么歲月靜好,背后必定有人為你負重前行。
國傳工作是一項極具使命感和挑戰(zhàn)性的工作。中國日報為我們提供了良好的工作條件,把重要的工作和崗位托付給我們年輕人??粗孟袷且环莺禎潮J盏姆€(wěn)定工作,其實背后的深度和廣度完全取決于每個人自己的選擇。
不客氣地講,紙面上的鉛字平靜如水,背后就是刀光劍影,就是沒有硝煙的戰(zhàn)場,就是千百人的汗水和付出。我們指尖在鍵盤上每一次敲下去都重有千鈞。稍有疏忽,就可能造成無可挽回的錯誤。
我們每個人不論多么平庸和粗俗,但我們對這份工作的專注和敬畏應當是高貴和精致的。
在這個新媒體的時代,技術的進步又為我們的專注和敬畏增添了新的維度。一個人總是可以善待他毫不在意的人。我們何嘗不是“如此善待自己的手機”,在無意義中尋求意義,把完整的時光碎片化,同時又是在那么多不經意間放走那些原本應托付給思考、閱讀、行走和寫作的大好年華。
這個新媒體的時代,對我們國傳人來說,是最好的時代,有些人瞬息時間可以大有作為;也是最壞的時代,很多人終其一生可能碌碌無為。
說它好,是因為信息的發(fā)布和傳播空前自由;說它壞,是因為全球治理層面還沒有國家和組織找到約束和規(guī)范這種自由的制度安排。
如何用新技術講中國故事,這種挑戰(zhàn)來自多個層面共存的變量:技術在變化,中國在變化,受眾也在變化。而我們要傳遞的核心信息,那些關于中國共產黨執(zhí)政合法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中國方案的合理性、中國文化與智慧的包容性和中國國情復雜性的終極判斷卻是相對固定的。
在變化中,以技術的效率和藝術的形式,傳遞中國的變與不變,讓受眾能夠了解、理解甚或熱愛我們背后的國家,包容她的不足和局限。構建英語表達中的“中國話語體系”并使之贏得國際社會的認可或許需要幾代國傳人的不懈努力。這些都是我們這一代國傳人的使命。
其實,也沒必要有過多的畏難情緒。只要你深愛著這個國家和她的人民,你對這片土地上的光明與黑暗能夠客觀、全面、歷史地看待,只要你能夠始終留有那份求知的好奇和為夢想奮斗的勇毅,那么你腳下的土地就會為你提供源源不斷的靈感和素材,鼓舞與力量,鞭策與督促。
一個人知道自己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種生活。一個國家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它就會變得無所畏懼。中國想要的未來具有普適性,中國的夢想與世界的夢想是契合的。在這個時代做國傳工作,有這個大視野,就能有大手筆,就能把一個個大時代普通人的故事串起來。而串起這些故事的紅線就是偉大的民族復興,就是人民爭取美好生活的本能。
“從賣氣球的人那里,每個孩子牽走一個心愿?!睆膱髷偵希覀兠總€讀者都可以帶走自己感興趣的一個故事。那里面有一個個普通人的辛酸苦辣,正是因為有這樣生活著的十三億人,才會有一個古老民族的偉大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