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17日,太原玉泉山城郊森林公園迎來了一群不速之客,他們是來自馬來西亞主流媒體的記者,一行10人本來是沖著山西悠久的歷史前來參訪的,他們腦海里裝的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五臺山,中國保存最完整的明清時代的縣城——平遙古城,以及開鑿于北魏時代、距今有1500年歷史的大同云岡石窟等等。
然而讓他們沒有想到的是,一來到山西省省會太原,他們便深深地被這座中國北方的城市所迷倒,這座城市有著2500年的建城史,古老的晉祠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美麗的汾河公園波光蕩漾。在他們印象中,太原是一座建在煤堆上的城市,不僅富得流油,而且污染也很嚴(yán)重,人們出門得戴上口罩,上街走一遭,頭發(fā)里便能掉出不少煤屑。
他們終于明白,昔日那個污染很嚴(yán)重的太原已經(jīng)退出了歷史的舞臺,現(xiàn)在的太原今非昔比。他們很想知道,造成太原污染的那么多煤礦現(xiàn)在去了哪里,于是他們被帶到了位于太原西山的玉泉山上。
玉泉山現(xiàn)在成為太原的一道綠色屏障。郭三三攝
在玉泉山,馬來西亞客人沒有看到一點煤的影子,呈現(xiàn)在他們眼前的是滿山遍野的樹木,無邊無際的綠色向遠(yuǎn)方延展,公園里有大片的櫻花樹和各種花卉,春天,這里百花盛開,景色一定更加迷人。
陪同的太原市萬柏林區(qū)政府工作人員告訴馬來西亞客人,這里原本山體破碎、垃圾滿溝,短短五六年時間便變身為一座“山頂花園”,成為太原市民休閑游樂的絕佳場所。改造這一荒山的不是政府,而是一位帶有傳奇色彩的人物,他就是被稱為“在懸崖下栽樹的漢子”、現(xiàn)任太原玉泉山城郊森林公園董事長張俊平。
讓馬來西亞客人十分欣慰的是,他們不僅領(lǐng)略了玉泉山的美麗景色,同時也見到了張俊平這位“傳奇漢子”。面對萬畝森林公園,今年60歲的張俊平向遠(yuǎn)道而來的客人講述了自己這些年迎難而上、改造荒山的艱辛歷程。
昔日破碎的山體如今滿目蒼翠、風(fēng)景怡人。郭三三攝
20世紀(jì)80年代,從部隊轉(zhuǎn)業(yè)的張俊平看中低成本、競爭弱、不被人看好的燒鍋爐行業(yè),一干就是30多年。軍人出身的他為人耿直、做事認(rèn)真,在業(yè)內(nèi)樹立了良好的口碑,生意也越做越大,之后創(chuàng)辦了山西晉峰供熱公司,專門承包鍋爐采暖。業(yè)務(wù)最多時,他的公司為150多家單位供熱,員工多達(dá)1300人,成為行業(yè)翹楚。
然而就在生意順風(fēng)順?biāo)?、越做越大的時候,做事一向不按常理出牌的張俊平又做出了一個大膽的選擇——承包荒山、植樹造林。
張俊平(左一)在陡峭的山坡上指導(dǎo)工人們植樹。郭三三攝
2011年,為確保西山生態(tài)建設(shè)可持續(xù)發(fā)展,太原市在西山破壞比較嚴(yán)重的前山地區(qū)規(guī)劃了30萬畝、21個城郊森林公園,采取“政府主導(dǎo)、市場運作、公司承載、園區(qū)打造”的生態(tài)新政,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建設(shè)。張俊平就是第一批報名“荒山綠化”的志愿者。他負(fù)責(zé)的西山,其實不過是這幾十年間才形成的一個“土丘”。原先是個煤礦,礦一采完,徒留一個大坑,市里垃圾沒處傾倒,它順理成章成為太原的垃圾集中站。
明白人都清楚,種樹是件苦差事,是光燒錢卻難見效益的事,張俊平瘋了,放下掙錢的事不干,非要往火坑里跳。
對此,張俊平有著異于常人的認(rèn)識。
“如果生存環(huán)境不好,掙再多的錢又能怎樣?”在玉泉山森林公園會議室,張俊平向馬來西亞客人慷慨陳詞:“燒鍋爐為了賺錢,而賠本搞綠化,純屬喜歡?!?
“太原老百姓想爬山的很多,他們都找不到一個能爬山的地方。誰能穿過一片垃圾場到山上散步呢?”張俊平揮舞著一雙大手說。
昔日的玉泉山垃圾遍地。郭三三攝
10年前的太原西山是矸石山、垃圾場,沒水沒電、沒路沒房,荒涼凄苦,少人問津。真是風(fēng)去灰天黑地,雨來寸步難行。山上有50多座煤礦、30多座石膏礦,大小采石場100多處,更別說令人頭疼的5個偌大的垃圾場。有的礦坑早已廢棄,但仍像釘子一樣楔在山坳里,治理的難度可想而知。
治理荒山首先要修路,但是說著容易做起來難。占到玉泉山建設(shè)用地1/3的這些山體,大多坡度超過了60°,張俊平只好調(diào)來大型機械,憑著一股“愚公移山”的韌勁,將陡峻的峭壁“削”成斜面,安裝上能站人的木棧道,然后在工人的腰上綁著安全繩吊著在崖壁上打坑、栽樹。在石頭上打坑,接上發(fā)電機用電錘一下一下鑿。
張俊平雇用當(dāng)?shù)卮迕裆仙椒N樹,可沒過幾天,工地上就少了一大半人;又過了幾天,一個人都沒有了。村民離開不是因為他出的工資少,工人的月工資已經(jīng)開到了6000多元,而是因為沒有人吃得了那份苦,而且還擔(dān)心丟了性命。畢竟矸石山上、采空區(qū)內(nèi),好多地方都已塌陷成懸崖峭壁。
“傻子才在這里栽樹。”高價顧來的村民撂下這句話紛紛走了。但生性倔犟的張俊平卻不信這個邪。
腿部受傷的張俊平依然到山上查看工程進展。郭三三攝
“我小時候吃過不少苦,這點苦算什么,一點一點地治理,終究能治理完的?!泵鎸щy,張俊平信心滿滿。土一筐一筐背上去,糞一袋一袋背上去,樹苗一棵一棵背上去。
然而前兩年,張俊平栽的樹就基本沒有成活,全部死完,一次就死了12萬棵,主要原因是北方地區(qū)干旱缺水。
“栽活一棵樹比養(yǎng)活一個娃都難?!笨粗涞摹笆w”,張俊平欲哭無淚。
他苦思冥想,尋找解決良方,經(jīng)專家建議,決定引水上山。
投了不少資金,下了不少功夫,修建了不少引水管道,水引上山了,但新的問題出來了,到了冬天最冷的時候,太原最低氣溫達(dá)到零下十幾甚至二十度,這些管道很容易被凍裂,修復(fù)起來難度極大。
山頂蓄水池。郭三三攝
于是張俊平又琢磨出一個妙招:在山頭建起幾座大型蓄水池,然后用明管將水引向各個山頭,順坡架起噴灌。需要用水時打開水閘,漫山遍野水汽繚繞,水滴如天女散花般落在樹木的枝葉上,不僅解決了山上的干旱問題,還能起到防火的作用。
奇跡就是這樣產(chǎn)生的。9年下來,張俊平累計投資5.6億元,清除100多個廢礦、5個大型垃圾場,治理山體破壞面近100萬平方米,修建園區(qū)道路100余公里,種植各種樹木460余萬株,修建水網(wǎng)噴灌系統(tǒng)220公里,修筑蓄水池16座,蓄水能力超過30萬方。
昔日南山垃圾場如今成為生態(tài)旅游景區(qū)。郭三三攝
從飛鳥絕跡到萬物有靈,荒山起死回生。
他天生是個愛動腦筋的人,是個奇人,是個有故事的人。
太原市委外宣辦外聯(lián)處處長楊志敏說:“上世紀(jì)80年代,別人燒鍋爐都賠了錢,只有張俊平干得風(fēng)生水起?!?
在常人的印象中,鍋爐房一向是臟、亂、差的代名詞:黑漆漆的房間、黑烏烏的墻壁、黑乎乎的煤粉,還有黑油油的臉龐。黑是鍋爐房的主色調(diào),似乎一旦離開了黑,鍋爐房便失去了溫暖,失去了存在的價值。然而,楊志敏告訴記者,張俊平的鍋爐房更像是一個軍營,干凈整潔,床位上的被子都被疊得整整齊齊,線條如刀、棱角分明。他組建了一支以復(fù)轉(zhuǎn)軍人為主的隊伍,實行軍事化管理、集團化經(jīng)營、一條龍服務(wù)。他們在太原市承包燒鍋爐,并很快占領(lǐng)了太原市鍋爐市場的半壁江山。
“還有就是與石為‘?dāng)场?,在懸崖峭壁上種樹?!睏钪久粽f。
“玉泉山原本山體破損嚴(yán)重,破壞面大多坡度超過了60度,是寸草不生、飛鳥絕跡的矸石山,張俊平硬是發(fā)揚‘愚公移山’精神,調(diào)來大型機械,將陡峻的峭壁削成斜面,又接上發(fā)電機用電錘一下一下地鑿,終于在山體上打出了近190萬個樹坑。然后,一筐筐糞土、一棵棵樹苗,由工人一趟一趟背上山。一座曾經(jīng)山體破碎、滿目瘡痍的矸石山,終于華麗蛻變?yōu)闈M山蒼翠、風(fēng)景怡人的‘山頂花園’?!?
在玉泉山城郊森林公園的會議室里,面對馬來西亞媒體記者一雙雙激動而又欽佩的眼晴,以及一次次好奇而又探究的追問,張俊平顯得是那么胸有成竹、從容不迫,目光清澈而又溫暖,語氣平和而又自信:“過去燒鍋爐,現(xiàn)在種樹,沒做過什么大事情,只是做了點應(yīng)該做的工作?!?
關(guān)于作者:孫瑞生,中國日報山西記者站站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