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過去的2018年,是大事件應接不暇的一年,這甚至讓我們忽略了對科幻文學200周年的紀念。在1818年,年僅20歲的瑪麗?雪萊女士創(chuàng)作了世界上第一部科幻小說《弗蘭肯斯坦》,也就是我們熟知的《科學怪人》。此時,作為工業(yè)革命的標志,史蒂芬森的“旅行者號”蒸汽火車剛剛冒著濃煙駛上鐵軌。
也正是從那時起,我們人類開始了這樣一種生活,不知不覺間,我們把對于世界的寄托,逐漸從祖先或宗教,轉移到對未來的憧憬。我們開始像對待神話故事一樣癡迷于對未來的幻想,相信社會的進步,會讓我們的未來更加美好。
而未來本身又是由無數現在拼接而成,我們對未來的浪漫理想,從來離不開現實的土壤。就比如:凡爾納所處的時代,決定了他的科幻作品更像是工業(yè)革命的教科書;阿西莫夫和劉慈欣都鐘愛史詩般的傳統(tǒng)宇航科幻故事;信息技術高速發(fā)展必然催生黑客帝國這樣的電影。
而今天,未來本身已經成為一種科學或一個學科,就像歷史學和考古學一樣。我們可以用科學精神研究和討論未來。甚至有摩爾定律這樣,已經被驗證成功的科學實踐。
2019年是五四運動100周年,這場運動的導火索燃自一戰(zhàn),而思想基礎是新文化。在一戰(zhàn)之前,世界上大多數地區(qū)還處在文化隔離的古代社會,最終戰(zhàn)爭徹底摧毀了奧斯曼、奧匈、沙俄等傳統(tǒng)帝國,再加上先走一步的大清國,東西方一下子被卷入到全球化和民族國家的構建浪潮之中。中國人,不僅過上了陽歷年,也在那時候迎來了馬克思主義,開始了用實踐去驗證“理想社會”的征程。
文明是什么?有人說文明產生的標志是文字的出現、城市的出現、國家制度的出現。而從更大的尺度看,文明就是一種秩序的建構。宇宙中充滿了導致混亂的熵,而正是對有序的逆商資源的利用成就了生命的奇跡??v觀幾千年人類文明史,每一項科學技術與文化藝術成就,無不是對自然規(guī)律的認知和利用,文字、城市、國家,無不是秩序的體現。
今天的全球化,絕不不僅僅是貿易的全球化,如此互通的信息流必然催生全球性的技術,全球性的文化,全球性的價值觀,這是人類新秩序建構的現實場景。我們甚至不得不去質疑“文明的沖突”是不是一個偽命題?利益的沖突似乎才是最真實的。
在2019年的新年賀詞中,習主席再次談到“我們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繼續(xù)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正是超越狹隘的民族國家視角,樹立人類整體觀,構建世界文明新秩序的積極作為。
美好的未來離不開理性思辨!
以上是我參加《預見未來,2019影響力高峰論壇》的開場發(fā)言,希望以此拋磚引玉,恭迎各領域大師,讓我們在傾聽中享受醍醐灌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