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5年,臺灣建省。那時,皇上就說了:“臺灣雖設行省,必須與福建連成一氣,如‘甘肅新疆’之制,庶可內(nèi)外相維”。在臺灣建省的前一年即1884年,新疆建省?!案拭C新疆”之制,是清廷為應對邊疆危機,防御外國入侵而采用的行政區(qū)劃和行政設置方面的新制,其用意乃在于“內(nèi)外相維”,即加強新設立的邊疆省份同內(nèi)地的關系和聯(lián)系。沿“甘肅新疆”之制而來,臺灣省的全稱是“福建臺灣省”:臺灣巡撫的關防寫的是“福建臺灣巡撫關防”,臺灣布政使司的關防寫的是“福建臺灣布政使司關防”,臺灣各縣印信也在縣名前冠以“福建臺灣”的全稱(如《清德宗實錄》記:“光緒十八年十二月丙寅十二日,換鑄福建臺灣鳳山縣印信,從福建臺灣巡撫邵友濂請也”),《清德宗實錄》在臺灣建省以后提及臺灣所用多是全稱“福建臺灣”(如《清德宗實錄》記:光緒十二年二月乙亥十七日,以神靈顯應,頒福建臺灣嘉義縣城隍廟扁額曰‘臺洋顯佑’,龍神廟扁額曰‘海嶼昭靈’,天后宮扁額曰‘慈云灑潤’?!保?/p>
臺灣建省前隸屬福建,歸福建巡撫管轄;臺灣建省后由福建臺灣巡撫管轄。福建則在臺灣建省后“裁福建巡撫”,閩浙總督“兼管福建巡撫事,并兼管臺灣”。臺灣至今有民諺“福建總督管兩省”(喻人管得寬)流傳?!案=偠健睉撌恰伴}浙總督”的簡稱,閩浙總督本來管轄閩、浙兩省,臺灣建省后管得更寬了,管閩、浙、臺三省呢??磥?,“福建總督管兩省”的民諺開始流行于臺灣建省之前,而在臺灣建省后因俗語固定化而未加變動也。
除了“福建臺灣省”的全稱,臺灣在建省后,同福建保留了若干行政上的關系。其中最主要的是涉及教育考試和官員選拔的科舉制度的銜接。楊昌浚、劉銘傳《會奏遵議臺灣建省事宜折》建議:“(臺灣)文、武鄉(xiāng)闈,援照安徽赴江南匯考之例”。此議合于清廷“臺灣雖設行省,必須與福建連成一氣,如‘甘肅新疆’之制,庶可內(nèi)外相維”之旨意,因而得到采納。臺灣建省后并不單獨舉辦鄉(xiāng)試,臺灣士子里的秀才要考取舉人仍然要到福建省會福州參加鄉(xiāng)試。臺灣士子出省考試分春秋兩闈、前后兩撥:舉人到京城參加會試,秀才到福州參加鄉(xiāng)試。于是,臺灣有民諺“福州城假京(驚)”(喻人故作驚恐狀)流傳至今。
臺灣在清末是一個新建的省份,人稱“尾省";但它卻是一個近代化的先進省份。臺灣首任巡撫劉銘傳在臺灣近代化的進程里厥功甚偉,人稱“能人”。陳孔立教授《臺灣歷史綱要》(九州出版社1996年版)記:“劉銘傳于1884年抵達臺北督辦臺灣防務。1885年詔準臺灣建省后,他更全面推行以近代化為中心,以加強海防、建成自立之省為目的的自強新政”,成績斐然?!拔彩〕瞿苋恕痹谂_灣也是流行甚廣、流行至今的民諺。
上記故事說來頗為“字眼”(閩南語,有趣也),卻是“福建臺灣省”省民須知的歷史事實。
(作者系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講座教授、全國臺灣研究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