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古代日本人崇信天皇是神的后代,且神沒有姓,因此天皇及皇親都沒有姓。大化改新以后,隨著古代國家政治形勢的不斷變化,出現(xiàn)了天皇給皇親賜姓的現(xiàn)象。日本學(xué)界有時也將皇親賜姓稱為“賜姓降下”或“臣籍降下”。天皇在給皇親賜姓時往往也附帶賜予“氏”名,有時也被稱為“皇親賜氏姓”。
大化改新以前,大和朝廷制定和賜予豪族的姓主要有“臣”“連”“君”“造”“直”“首”“史”“村主”等。這些姓排序嚴(yán)格,等級分明,大致可分為四等。第一等是“臣”“連”“君”,第二等是“造”“直”,第三等是“首”,第四等是“史”“村主”“吉土”“日佐”等。大化改新以后,由于氏姓制度實行幾個世紀(jì)以來皇室與豪族間親疏關(guān)系不斷變化,權(quán)力互有消長,因此,天武天皇統(tǒng)治時期對“氏姓制度”進行了部分改革。天武天皇統(tǒng)治時期的改賜氏姓大致可以分為兩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從天武天皇九年(680)至天武天皇十三年(684)的改賜連姓時期,第二個時期是天武天皇十四年(685)的改賜“八色姓”時期。
皇親賜姓的出現(xiàn)實質(zhì)上是通過調(diào)整以天皇為頂點的身份制度,來適應(yīng)維護和加強以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quán)制國家的統(tǒng)治體制的需要。古代日本皇親賜姓的演變,反映了日本從古代到中世的歷史重大潮流中各個時期形勢的變化。從皇親賜姓的開始到興盛不僅反映了以天皇為中心的律令制國家出現(xiàn)了衰退的征兆,同時也反映了以藤原氏為代表的貴族勢力的發(fā)展。從皇親賜姓的興盛再到皇親賜姓的衰落,一方面反映了平安初期以來皇親勢力逐漸被藤原氏勢力所壓制,另一方面反映了天皇為了擺脫藤原勢力的控制開始扶植成為武士集團核心的賜姓皇親。但經(jīng)過武士團的叛變以及源平之爭后,武家政治最終取代了院政政治,并由此進入了中世社會。
源氏在平安時代的貴族社會中有著十分特殊的地位。從賜姓源氏的詔書中可以看出,賜姓源氏是一方面減輕國庫的財政壓力、另一方面扶植皇親勢力的一石二鳥之策。從中還可看出賜姓源氏的過程,即“賜姓朝臣”→“編為同籍”→“從事于公”。自嵯峨天皇賜姓源氏以后,先后共有二十一位天皇賜姓源氏,習(xí)慣稱為“二十一流源氏”。在“二十一流源氏”中,不同天皇的賜姓具有各自的特點。但有三點是賜姓源氏時所共有的,即被賜姓者與母親的出身有關(guān);被賜姓者與他們的名字有關(guān);被賜姓者的母親或自身一旦有過失,源氏將被剝奪。
宇多天皇賜姓源氏中有兩個較為特殊的地方。一是宇多天皇的即位十分特殊。宇多天皇曾被賜姓源氏,或許正是出于自身即位的特殊性,考慮到皇位繼承的安定,因此沒有大量給自己將來可能成為天皇的皇子們賜姓。另外,宇多天皇未被賜姓的皇女源順子的情況也比較特殊。宇多天皇即位后,他的許多皇子都從源氏變?yōu)榱擞H王,但沒有讓源順子變?yōu)閮?nèi)親王。這主要是由于源順子即使成為內(nèi)親王,但繼承皇位的可能性極低,因此沒有特意讓源順子復(fù)歸皇籍的必要。
醍醐天皇的賜姓源氏與前代天皇相比有所不同。首先,不再單純地以母親的身份作為區(qū)分是否賜姓的標(biāo)準(zhǔn)。其次,在名字的命名方面,不再以名字來區(qū)分是否賜姓。醍醐天皇的賜姓源氏與宇多天皇相比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賜姓源氏的皇親只占皇親總數(shù)的一小部分,其目的都是為了皇位繼承的穩(wěn)定。
(作者系北京聯(lián)合大學(xué)副教授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