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到浙江湖州參加第九屆海峽兩岸智庫學術論壇,聽當?shù)貙W界友人介紹湖州對臺交流的歷史文化資源時說起臺灣嘉義,說是他們也有機會接待來自嘉義的臺灣客人。
這讓我的記憶一時活躍起來,我愿就此提供若干話題和談資。
清初臺灣設一府(臺灣府)三縣(諸羅縣、鳳山縣、臺灣縣)。后來,乾隆皇帝“將諸羅縣改名嘉義,原因該處義民,幫同官兵守城殺賊,咸知大義,甚堪嘉尚,是以特改縣名,用示旌異”(乾隆皇帝語,引自《清實錄》)。嘉義舊名諸羅,是清代臺灣最早設置的縣份之一。
清代臺灣33名進士里,有5名是嘉義人:王克捷,乾隆二十二年(1757)丁丑科三甲第43名,諸羅縣(嘉義舊名)人;郭望安,道光十五年(1835)乙未科三甲第71名,嘉義縣人;黃登瀛,光緒三年(1877)丁丑科三甲第33名,嘉義縣人;林啟東,光緒十二年(1886)丙戌科二甲第101名,嘉義縣人;徐德欽,光緒十二年(1886)丙戌科三甲第2名,嘉義縣人。他們當中,黃登瀛祖上有人曾在浙江當官。黃登瀛進士的科舉齒錄(齒錄相當于近世之履歷)記:(黃登瀛)“道光甲辰五月二十六日吉時生。臺灣府嘉義縣附生,民籍。大挑教職”。道光甲辰為1844年,但“科舉應試時少填一歲”是宋代已有的潛規(guī)則,黃登瀛的生年應是1843年;附生是在學生員(俗稱秀才)之一種(同廩生、增生合稱諸生);大挑,凡舉人會試報罷三次可參加大挑,大挑近于今之面試,只看儀表舉止和言談應對,大挑一等以知縣用、二等以教職用,“大挑教職”說明黃登瀛中進士前有三次以上會試報罷和大挑二等以教職用的經(jīng)歷。又記:“會試中式第二百九十名,保和殿復試第二等 第□名,殿試第三甲第三十三名,朝考第三等第三十六名。欽點即用知縣、簽分山西”,這是黃登瀛最高學歷階段上獲得的考試成績和分配去向。又記:黃登瀛的“十三世叔祖景明,明崇禎甲戌進士”,曾任“浙江金衢兵巡道、按察使司左參議”;另一“十三世叔祖”黃景荏曾任浙江“溫州府別駕”(用今天的話說,即溫州市副市長),“別駕”是主官的佐職,以其隨主官出行時另乘一車也。
黃登瀛的書法堪稱上乘,我曾見黃登瀛為其宗叔黃安川題寫的賀壽匾,匾心“康強逢吉”四字,字體雍容大度。題匾時間“光緒四年戊寅”為1878年,黃登瀛中進士后一年,時年35歲。
宋代湖州文化名人朱彧有名著《萍洲可談》傳世。晚清大學問家李慈銘《越縵草堂讀書記》記:“閱宋人朱無惑(彧)《萍洲可談》三卷,無惑烏程人(汪按,湖州古名烏程),萍洲其所居名也。書凡三卷,所言宋制,多史所未及”。臺灣各地包括嘉義居民,常以唐山指稱大陸。所以然者何?史所未及也?!镀贾蘅烧劇穭t說得明明白白:“漢威令行于西北,故西北呼中國為漢;唐威令行于東南,故夷蠻呼中國為唐。崇寧間,臣僚上言:邊俗指中國為唐、漢,行于文書,乞并改為宋。謂如用唐裝、漢書之類。詔從之。余竊謂未宜,不若改為華字,八荒之內(nèi),莫不臣接,特有中外之異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