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李務起博士的這本書稿(以下簡稱本書),我一看書名便想點贊。是呀,臺灣確是祖國的多“神”之島:在臺灣,有佛教(包括藏傳佛教、南傳佛教)的寺院、道教(包括媽祖信仰、保生大帝信仰等,媽祖、保生大帝等在臺灣往往被視為道教神明)的宮觀,也有眾多神明配享的廟宇,民眾日常生活里則有風水、命理、禁忌、扶乩種種神奇的說法和做法。在我看來,本書之副題《臺灣地區(qū)的宗教文化和民間信仰研究》里,至少有兩個應該談論的話題。
其一,宗教與宗教文化。清修首部《臺灣府志》成于臺灣首任知府蔣毓英等人之手,該書明確記有天主教和基督教在臺灣活動的情形:“無論男女,常相率入禮拜堂誦經(jīng)聽講”。本書描述和論述的宗教包括佛教和道教,卻未涉及天主教和基督教,此不足詬病也。因為一部書稿、一本論文選集,不必、也不可能窮盡相關的話題和談資。宗教本身是文化,宗教文化的外延則應該是包括了宗教及與宗教關聯(lián)的文化。風水、命理、禁忌、扶乩等同宗教有或多或少的關聯(lián),但它們不是宗教而屬于宗教文化的范疇。
其二,宗教與民間信仰。民間信仰又稱民間宗教、民眾宗教、民俗宗教、下等宗教等。這里所記的“又稱”,悉在“宗教”之前加了限制性的定語,以顯示其有所區(qū)別于宗教。簡而言之,民間信仰同宗教的主要區(qū)別包括:1.宗教同世俗生活有一定程度的區(qū)隔,和尚出家、道士(全真派)進山,正是此種“區(qū)隔”的表現(xiàn)。民間信仰卻同世俗生活密切混和,有隨俗的傾向;2.各宗教有各自的教義、教理、教規(guī)、教儀、宗教活動和宗教活動場所,各不混淆,民間信仰卻是神佛雜陳、非僧非道,顧頡剛教授《泉州的土地神》所記“祀神的混亂”是其常見面貌。臺灣地區(qū)最有代表性的文化人類學家李亦園教授也告訴我們:對于民間信仰,我們不能用“什么教”的分類范疇去說明它;3.宗教追求“來世福”,如“死后進天堂、不入地獄”,“來世不做牛馬”。民間信仰則要求“現(xiàn)世報”,如“有燒香有保佑”、“有求必應”。
至于本書的內(nèi)容,茲就其一個問題略談我的理解。本書之《臺灣地區(qū)的開臺圣王信仰》講述了鄭成功逝世后,在臺灣從民祀到官祀、從開臺圣王廟到延平郡王祠、從人到神的歷史線索。講明這一點是很重要的。近年,民進黨臺灣當局散布“鄭成功是大陸捧起來的”言論,妄圖在臺灣實現(xiàn)“去鄭化”。對此,我們當用史實說明和證明:鄭成功也是臺灣官、紳、民共同敬仰、共同紀念的民族英雄。另外,在民間信仰里有一類“生前忠義,身后威烈”的神明,所謂“威烈”的神明就是不容冒犯的神明?!芭_獨”分子聽著:作為神一樣的存在,鄭成功凜然不可冒犯!
李務起博士先后在廣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接受碩士生、博士生階段的學術訓練,有較強的學術研究和寫作能力。他在繁重的本職工作之余從事學術研究,又較好地將學術研究同本職工作結(jié)合起來,殊不易也。祝賀他又出了一本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