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年五月,吾閩先賢林紓在一篇序文里用“宿寇門庭”一語記日寇入據(jù)臺灣的國恥。門庭,中國之門庭也,喻臺灣。在比喻句“臺灣是中國的門庭”里,門庭是臺灣的喻體。我們更常見的、類似的喻體是門戶,如著名散文家吳伯簫的詩句“臺灣和澎湖列島,自古/就是我們神圣的國土;/緊靠大陸的金門和馬祖,/是我們祖國領(lǐng)海的門戶”(引自詩集《美帝滾出臺灣去》,北京出版社1958年版)。門庭有土地面積的意含,門戶較之門庭,語近而意含弗如遠甚矣。
我收藏的《時事手冊》1954年第17期里,有資料《美國侵占臺灣的目的是什么》記美國佬麥克阿瑟將軍的話說:“臺灣可以比作一艘永不沉沒的航空母艦和潛水艇供應艦,是攻勢作戰(zhàn)的理想地點”。
由美國佬的話而來,“臺灣好比一艘永不沉沒的航母”遂成常被提起的臺灣比喻句。我曾在“中國評論新聞網(wǎng)”寫《從“固定的飛機母艦”到“不沉沒的航空母艦”》,根據(jù)學界友人陳冬挺提供的舊報資料指出: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后,日據(jù)臺灣當局(“臺灣總督”)長谷川清已經(jīng)提出“臺灣全境應完全設防,使此島成為固定的飛機母艦”。飛機母艦就是航空母艦、就是航母。
從學術(shù)上說,我的這篇短文糾正了臺灣比喻句“臺灣好比一艘永不沉沒的航母”(包括其喻體“航母”)的“書證遲后”問題;在政治上則告知更多人:從“固定的飛機母艦”到“不沉沒的航空母艦”,日本帝國主義和美國帝國主義侵占我臺灣的狼子野心一脈相承。當然,它們心里各說的是日本的“飛機母艦”和美國的“航空母艦”。在包括臺灣人民在內(nèi)的全體中國人民看來,臺灣是中國的、卻不會是航空母艦,臺灣是人民安居樂業(yè)的家園,不容外國勢力入侵而淪為兵兇戰(zhàn)危的軍事基地!
戴國煇教授是著名的臺灣統(tǒng)派學者,他在《臺灣結(jié)與中國結(jié):睪丸理論與“自立”、“共生”的構(gòu)圖》(收《戴國煇文集》第4冊,臺灣文訊雜志社2011年版)里說:“中國大陸可以比喻為男人的本體,港澳可以當作它的睪丸來看待”,“中國大陸的另一個睪丸是臺灣”;“我提出不甚文雅的睪丸理論,來請大家指教和批評,若是得到肯定并能借此理論架構(gòu)來描繪臺灣和中國大陸‘自立’與‘共生’的遠景構(gòu)圖的話,是我莫大的榮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