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在歷史上經(jīng)歷過移民開發(fā)的歷史階段,臺灣的開發(fā)主要是由福建移民實現(xiàn)的;清代臺灣實行班兵制,戍守臺灣的任務主要是由來自福建各營的福建班兵承擔的。在臺灣逝世的福建移民和福建班兵,或有歸葬福建(包括既葬臺灣,又遷葬福建者)的事例?!吨袊易V資料選編?漳州移民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11月版)之專章《各姓歸葬錄》,僅從家譜資料就收錄了漳州各縣、各姓移民從臺灣歸葬的數(shù)十個故事。譬如,《漳州西洋坪吳氏族譜》記:“ 十二世二伯公,乳名永正。年十七得糧兵(汪按,當兵也。俗稱“當兵吃糧”)年十九輪(汪按,輪班也)過(汪按,過,閩南語赴也)臺灣當營伍,二十歲卒于咸豐年間二月初四日吉時。后遷骨殖回鄉(xiāng)梓,葬在西門外山前,神碑立于前大甲所內”;又如,《南靖施洋板頭彭城劉氏族譜》記:“公生康熙己亥年,壽60歲,卒乾隆己亥(汪按,生、卒恰為60年也)三月二十四日。葬在臺,至乾隆庚戊年四月帶回唐(汪按,唐即唐山,臺灣俗稱大陸為唐山),葬在施洋大洞土名面前窠頭,坐南向北”;又如,《華安岱山郭天民公房系族譜》記:“十三世祖振允公,道公次子,生于康熙十七年戊午五月十七日巳時,卒于乾隆十一年丙寅六月二十九日戊時,往臺亡,后收金(汪按,用金斗即瓦甕收其骨殖)回唐,葬嶺口內圳上”;又如,《南靖梅林魏氏族譜》記:“十八世祖朝順公,生于道光二十年庚子六月十三日寅時,于咸豐九年己未七月二十八日,在臺灣西螺別世。妣莊氏改嫁(生于壬寅年九月五日)。墳墓不知何處。后至1925年乙丑,制造銀牌,合與風順、六順、八順四人同穴”;又如,《南靖下雙峰邱氏族譜》記:“十二世祖考乳名邦,號甸彩,謚長畿,期捷公之次男也。原命生于康熙己卯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未時,迨至癸亥年七月初二日,年當四十五歲,往臺灣彰化縣南靖厝駐足為商,不幸于乾隆庚午年十月二十九日卯時去世,享壽五旬加二。迄辛未年三月十四日啟發(fā)閡文訃報至,二十七日延請道士安座引魂開通冥路作法事。後祖骸系是施洋龍口房叔攜歸,葬在上蕉坑福墩行路外”。
除了譜牒文獻,我們還可以從田野看到從臺灣歸葬的墳塋、看到墳塋背后的兩岸故事,如福建東山有班兵墓,福建閩安有“戍臺故兵義塚”,等。
歸葬的故事表達的是“葉落歸根”的真情,演繹的是“根在大陸”的真理。上記故事涉及的“遷葬”(又稱二次葬、多次葬、洗骨葬、甕葬等)、“制造銀牌”“安座引魂”“唐”(唐山)等,容我在下一篇千字短文里講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