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華留學生是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媒介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基礎。當今時代,中國離不開世界,世界也離不開中國。我們要想方設法創(chuàng)造條件,讓世界真正離不開中國,最后逐步使世界上所有國家都形成一個共識:我的發(fā)展離不開中國。中國的這個世界化之路一定是很漫長的,卻也是必要的。
在華留學生都是實現這個目標的種子,是中國與世界交流的種子,也是世界與中國交流的種子。他們自己的主觀體驗、交流的視角,對他們將來講好中國故事,并伴隨中國故事發(fā)芽、成長都非常重要,也是保證他們的中國理解根正干直的基礎。
留學生來中國前也許或多或少有一些偏見,諸如中國多么重視宣傳,只說有利于自己的事,好像沒什么缺點,沒什么問題。針對這一點,我們在培養(yǎng)他們“知華友華”的過程中就不“宣傳”,讓他們親眼去看,去思考,去表達。這實際上也能讓留學生知道,我們向世界講中國故事不是只講有利于中國的,而始終是開放的、真實的,不回避自身問題。但中國的問題不是別有用心者惡意丑化的那樣,而是與世界上任何國家、任何人的問題一樣,黑白相依,美丑相伴,不多一點,也不少一點。他們現在不是就可以自己看、自己講中國故事嗎?中國故事里現在就已有他們自己的聲音。這種主觀體驗和感受對留學生,尤其是留學生新生而言,是新鮮的,也是真實的,會促使他們改變已有的中國觀,形成認知與理解中國的新的客觀視角。
融入學校國際化環(huán)境塑造,是留學生理解中國、講好中國故事的基礎,其中最有效的途徑是中外學生共同創(chuàng)造國際交流的環(huán)境。這一點目前還未得到充分認同,很多高校仍堅持傳統(tǒng)認識,簡單地認為學校的國際化就是吸引外國人,有多少外國留學生在校學習,有多少外籍老師在學校任教,每年有多少外國學生來進行短期或長期交流,有多少國際合作項目,請了多少外國專家到校講學等等。而這些只是國際化的一個方面,且是表面。深層次的國際化是深入到留學生內心的中國化,深入到中國學生內心的世界化。中華文化國際傳播最終要從自內向外轉向自外向內,即以中華文化、中國故事為“引”,吸引外國先進的文化、外國故事回流,來到中國,融入中國,實現中國不出國門的國際化。在這個過程中,留學生起到了什么作用?如與中國學生共同組織了多少國際活動,有哪些合作交流,留學生是否針對中國學生開設了母語社團,如韓語社、德語社等,吸引了多少中國學生加入,這些都是國際化建設的重要指標,在提升中國學生的國際化素質和世界認知的同時,也有效助推留學生進一步以人為鏡,觀察中國、認知中國、理解中國。
大學的國際教育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是對國際學生的教育,而是中外學生共同國際化、共同提高國際視野的教育。以國際學生助力中國學生的國際化,以中國學生助力國際學生的中國化,實現中外學生各取所需、共同世界化,這是大學國際化的基本標準。也就是說,中國大學國際化的目的,是實現中國學生的國際化,而非國際學生的國際化,國際學生要實現的是中國化,而要實現這一目標,就要實現中外學生的雙向促進,共有國際范兒,共同坦然面對世界,不卑不亢進行國際交流,這才是學校國際化教育的最美好結果。這個國際化標準也適用于世界上任何國家,能認識到這一點的可能很多,但能真正落到實處且收到實效的國家并不多。這與世界上普遍存在的門戶之見、地域偏見、文化偏見密切相關,但這是各國國際化的自有之意,也是整個世界和平發(fā)展所真正需要的國際化。